穿上跑鞋,出發

我堅持跑步4年了,在邁入第5個年頭時候,想通過文字記錄這幾年跑步過程的思考。
跑道

1.我為什么選擇跑步?

體育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?強身健體?減肥?這些是原因,也是結果,但不是我選擇的核心原因,核心原因是:每天可以享受一段安靜的個人時光。陪伴家人,努力工作,交際往來,這些都是我每天和這個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,但我更需要和自己有一種對話的空間和時間。和自己在一起的方式有很多:看一本喜歡的書,聽一首動聽的歌,看一部精彩的電影,但這些方式或多或少會受外部的影響,比如一本書作者的價值觀和角度,一首歌背后歌者的情緒,一部電影背后導演的敘事方式,無法做到比較純粹得只和自己在一起。村上春樹在《當我談跑步時,我談些什么》中寫到:

希望一個人獨處的念頭,始終不變地存在心中,所以一天跑一個小時,來確保只屬于自己的沉默時間,對于我的精神健康來說,成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課。至少在跑步的時候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,不必聽任何人說話,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,凝視自己便可。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。

是的,我就需要這樣"凝視自己的寶貴時刻",互聯網的時代,碎片化的社交生活(包括碎片化地閱讀),讓人越來越難和自己專注在一起,于是選擇一項孤獨的運動項目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。在孤獨的運動中靜靜思考,思考每天的成長,思考每天的收獲,反思自己......甚至也可以啥都不想,放空自己。

那么鍛煉身體有很多的方式,之所以選擇跑步,就是它的門檻低,對場地要求不高,穿上跑鞋馬上就可以行動,在時間安排上也比較自由,可以早上,可以晚上,甚至我覺得任何比較合適的時間,讓我堅持下來的難度就降低了。很多時候,我們做事堅持不下來很可能是這個事情的門檻有些高,或者給自己的目標過大,于是人為造成的阻力大,一旦給自己偷懶或放棄的念頭,就會給自己找到無法堅持的理由。其他的運動項目,就比隨時隨地就能馬上開始的跑步要麻煩,比如不少運動都是需要有對手的,比如羽毛球、乒乓球、網球,一旦對手無法參與,就沒法進行下去了;游泳倒是可以單獨來完成,不過也受場地、時間的限制,還有換衣服、洗澡等等,都比較麻煩。

跑步除了給我帶來安靜的時刻,另一個好處就是讓我每天充滿活力,每天在電腦前工作的時間太長了,缺乏活力的運動,現在每天的跑步成為了我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如果一天不跑就感覺少點什么。每天跑完后,大汗淋漓的暢快,洗個澡,靜靜坐一會兒,感受那種疲勞過后的舒適感,真是一種人生小確幸。

2.如何開始跑步?

其實非常簡單,無需什么復雜的準備和裝備,合適的跑鞋是唯一的裝備,一條不算太差的路,然后就是出發。除了跑鞋外,我覺得其它的都是“負擔”,運動的手環、運動手表,高級的跑步服裝和運動app這些都是非必要的裝備,不要在裝備上下太多的功夫,不要過早優化,不要在準備什么裝備而大費周章,仿佛都準備好了才能開始跑步,重要的不是裝備,重要的是你的健康身體和一顆堅持的心。單純為自己跑步,不需要到朋友圈去曬自己的成績,更無需去炫耀自己的堅持,跑步對我來說本身就是樂趣。

3.跑步時間和地點選擇

在任何你覺得合適的時間都可以用來跑步。除了周末,我跑步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晚上,早上的時間對我來說太匆忙,也太短,晚上對我來說相對自由一些,通常我選擇10-11點間,一個人在安靜的小路或者操場上自由奔跑的感覺,無比爽快。馬路不是很合適的跑步場所,汽車尾氣導致空氣污染和交通安全對跑者是一種健康威脅。公園或鄉下的小路,學校的操場是最優的選擇。我家附近有個大學,有對外開放的塑膠跑道,是我最喜歡選擇的地方。

4.跑步需要克服的困難

跑步對于我來說只有一個小小的困難:跑步前1分鐘的惰性。不要以為跑步成為我的習慣,惰性就沒有了。村上春樹曾采訪過奧運會長跑選手瀨古利彥,問他:會不會也有今天不想跑步、覺得煩啦、想待在家里睡覺這類情形。瀨古利彥怒目圓睜說:那還用問!這種事經常發生。我也會經常有抗拒跑步的惰性,一般都是在穿上跑鞋的前一分鐘,但這時候我會告訴自己:穿上跑鞋,出發。一旦我穿上跑鞋,我的惰性就立刻沒有了,仿佛插上了電,立刻興奮起來。

開始跑步后,我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堅持不下來,而是說起來有點無奈的一個困擾:霧霾。霧霾糾纏著整個中國,特別秋冬的長沙,霧霾天非常多,如果在霧霾天去跑步,對身體的影響將是非常嚴重的,雖然在跑步的當下無法顯現。因此有風的日子,或者雨后的時光,對我來說是最喜歡生活時刻,因為我就可以到戶外暢快地跑步。

為了克服這個困難,我買了臺跑步機,用來解決雨天,霧霾天無法跑步的問題。說實話,跑步機上跑步遠沒有在操場上跑步那么自由奔放,但總好過困在家里無法享受跑步,我可以在跑步機上邊跑邊想象著自己在戶外廣闊的世界奔跑。

5、我不參與馬拉松或半程馬拉松

現在好像很流行參加馬拉松,但我并不打算參與,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健康,在村上春樹的《當我談跑步的時候,我談些什么》書中介紹了他參加馬拉松的歷程,知道參加馬拉松是需要一套非常專業訓練流程,無論賽前,還是賽后。前國家女子長跑島拉松隊教練陶紹明先生說過:

馬拉松比賽因為距離長,對于肌肉關節,韌帶和心臟的刺激非常大,沒有準備參加有非常大的風險。需要充分的認識和實際的訓練準備,半程需要3-6個月的時間,平時每周有3-5次5至12公里跑步的準備,賽前兩個月要有2-3次15至18km的耐力訓練。

我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準備,而且也是對我的身體一次極大考驗,更可能是一次身體的冒險,付出的健康成本太高了,這不是我需要的。我只要享受每天6-7公里跑步時光即可,無需挑戰自己的極限。在我來看,短短6、7公里的挑戰即可,太長的距離很可能會壓垮我,特別像我這樣中年人,跑步對膝蓋的損傷還是有的,馬拉松或半程馬拉松這么長的距離,如果沒有科學和長時間的賽前準備,對身體特別是膝蓋的損傷很可能是無法修復的。在平時的跑步中,如果我覺得身體不適,也不會勉強自己堅持,會考慮減速或者縮短距離,與自己的身體對話、和解和平衡相處最重要,不要過度消耗自己的身體,才能讓我堅持下來。人生重要的是知道你需要什么,而是為了所謂的虛榮讓自己獲得無用的虛妄。

看我的文字后,有沒有想去跑步的沖動,如果有,那就穿上跑鞋,出發!



微信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閱讀本文

那年今日

2009-01-24 蹣跚學步 (3 個評論)

2008-01-24 備忘:base 標簽和ShowModalDialog 、showModelessDialog (0 個評論)

發表回復

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